生态环境部谈适应气候变化 力争2035年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

时间:2022-09-30 11:25:09 分类:环保资讯 来源:新京报 点击:2331
  9月28日,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,谈及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挑战,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称,重点领域、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待提升。他同时表示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,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,力争到2035年,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。
  近日,生态环境部印发了《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》,提出尽快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。“适应”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,还存在哪些挑战?刘友宾介绍,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。适应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指通过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,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。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,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。
  为统筹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,我国先后出台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》《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》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》等文件,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。同时,在全国范围内确定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,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试点经验。
  我国还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。2018年,中国和荷兰等国共同发起成立全球适应委员会;2019年,全球适应中心第一个区域办公室——中国办公室在京成立,展现了中方重视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决心。
  他坦言,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,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是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,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有待增强。二是治理体系有待完善,尚未形成气候系统观测-影响风险识别-采取适应行动-行动效果评估的工作体系。三是现有行动力度不足,重点领域、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待提升。
  生态环境部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,坚持主动适应、科学适应、系统适应、协同适应,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统筹指导和沟通协调,推动地方编制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。同时积极拓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,充分借鉴国际经验,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。力争到2025年,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,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;到2030年,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,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;到2035年,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,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。

版权与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聚焦环保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首页 > 环保资讯 > 生态环境部谈适应气候变化 力争2035年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
上一篇:已经没有了
下一篇:已经没有了
黄片黑丝袜操逼美女